五通古东山探古
- 来源:腾讯网
- 时间:2023-08-14 02:31:53
临桂区五通镇浔江村委辖区内有五座石山——南面是榜山,北面是茅山,西面有羊山和小山,东面的叫做古东山。
因五通西南面的华岩山和这座石山北面的古东山在一条直线上,二者相距约4公里,形成南北中轴线上像一副担子两头一样的“担子山”。这两座石山,在当地都是佛教之地,素有“佛堂“之称,是老义宁县(现合并临桂区)佛教圣地之一。
【资料图】
东面山口外的风景美不胜收
西面山脚下的树木郁郁葱葱
古东山呈南北走向,面积约0.6平方公里,海拔约380米。佛教的山洞在石山的北面,山路隐没在深厚的草丛之中。从山脚开始爬了近百米高,就到了“第一重天”。这里是一个约有40多个平方米宽的山洞,摆放了烧香的器皿,容得下几十号人进香。
山路就在草丛中
从“第一重天”往上面走,需要架设楼梯才能爬得上“绝壁崖”。其实,“绝壁崖”不是生成就有的,它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,有心人为保护山洞里的石刻文化,用炸药炸坏山路而形成的。
搭上楼梯才能爬上“绝壁崖”
上了“绝崖壁”再攀爬二十多米高就到了“二重天”。这里的山洞并不大,最宽处也只不过是四五米。顺着洞口往里走,越走越黑,不多时就看见一个弯月形的洞口,山洞那边明亮了起来。
“月亮洞”
进入大洞便是古东山佛殿正堂,狭长的洞穴长度约20米,而最宽处也不过是七八米,该洞穴为东西走向。洞里凉气袭人,昂头望去,20多米高的洞顶正中有一个大窟窿,剩下一尊石钟乳自然形成的佛像。假如仔细端详,越看越觉得它像弥勒佛,一只手捧着圆鼓鼓的大肚皮,一只手得意地拍着,仿佛咧嘴笑着。
洞里两壁犹如斧凿刀削一般,险峻异常。造山运动时,将20米高的两则凿成一张长长的“仙人床”。为了上到“仙人床”供奉神灵,古代的人们在险峻的峭壁上凿成一条有51级台阶却没有栏杆的“登天路”。若是恐高,只要爬上五六级台阶,就会往回退缩。
没有栏杆的51级台阶“上天路”
洞里建有三进佛堂,第一进为弥勒佛殿,第二进为观音老母佛像,第三进为爬“登天路”登上“仙人床”。现在一丈高的洞壁上,两边一字型整齐的凿了一排石洞,据说这是搭建佛堂用的。后来时势变化,有群众把佛堂、佛殿拆掉,将材料拿回去盖了仓库。
朝西的洞口很大,下面是几十米的深渊。放眼望去,远处的灵鹫峰甚是迷人。那些还没有散尽的轻雾,像丝绸一缕缕缠在山腰间。悬崖,到处是苍翠欲滴的浓绿,树枝在春风中摇曳,仿佛少女在轻歌曼舞。当太阳跃过山头,树叶上未干的水珠,被照成了五彩珍珠。
洞中石壁上有不少石刻。
“髙入古东径暗川,忽开蟾窟一转圆;几枝树影飘云外,数点露光落月旁。隔响浔江声渐远,送青鹫岭总相连;夕阳风雨催归兴,回望孤峰插九天。”该诗是清朝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义宁知县刘名廷题、庠生粟恒业书写的七言诗。前面几句诗的末尾几个字被人敲坏了,几经访问周边的群众,才得以还原了全诗。
知县刘名廷赋诗拓片
该诗是刘名廷游古东山即兴所赋,而后由粟业恒书丹上石,最后由石匠镌刻。通过书丹、镌刻,融入了书者和刻工的艺术情趣,特别是草书体上的线条表现,演绎出魅力无穷的视觉艺术形象,更能表现出丰富的内涵,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。在整块石刻上,他不但把字写出来,更重要的是将诗的精神和意境传达出来,使得书法艺术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。
嘉庆丁丑年(1817年)秋天,辛酉科(1801年)举人唐勳佐,丁卯科(1807年)恩贡李诏琼、廪生龙奠虞,甲子科(1804年)副榜李配阑,丁卯科(1807年)副榜吴士英等人,同游古东山,各赋诗一首以作纪念。诗中有对古东山的赞美,有对家乡的眷恋之情,更有立志报效国家的心愿,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横溢才华。
书法家陈良生为古东山撰写的一副对联
在山洞约一丈多高的石壁上,还有一块四尺见方清朝顺治年间的石刻,上面记载了古东山佛教的由来,佛殿建造的年间等等,这是发现较早的石刻之一。
石刻拓片
古东山石刻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把修建佛堂、佛殿等设施的捐款名单全部刻下来,在多块碑刻中记下了约100多捐款姓名,大力歌颂行善积德,也体现了当地先辈们乐善好施的精神。
石刻上的捐款名单
夕阳渐渐偏西,山脚下那一片美景闪烁着五彩的色彩。此时,仿佛能看到古东山佛殿昔日袅袅升起的香烟,听到古人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喝彩……
关键词: